养猪成功的关键在于顺应猪的自然生长规律,通过精细化管理满足其营养、环境与健康需求。本文围绕猪的生物学特性,总结传统养殖中需重点关注的环节。
常见品种特性
地方品种(如陆川猪、荣昌猪):耐粗饲、抗病强,但生长较慢(日增重400~500g),适合散养。
杂交品种(杜洛克×长白×大约克):生长快(日增重800~1000g),料肉比低(2.8:1),适合规模化养殖。
引种注意事项
新购猪需隔离观察15天,确认无咳嗽、腹泻等症状再混群。
长途运输后提供葡萄糖水(5%浓度)缓解应激。
哺乳仔猪(0-4周)
保温防压:出生3天内保温区温度需32-35℃,可用稻草垫窝或悬挂保温灯。
固定乳头:弱仔固定在前排乳头吃奶,确保均匀生长。
补铁补料:3日龄注射右旋糖酐铁1mL,7日龄开始用炒熟的玉米粒诱导采食。
断奶仔猪(4-10周)
渐进断奶:先减少哺乳次数(第5周每天哺乳2次),第6周完全断奶。
预防腹泻:断奶后3天饲料添加0.2%柠檬酸,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。
育肥猪(10周-出栏)
分群管理:按体重分栏(相差不超过5kg),每头占栏面积1-1.2㎡。
饲料过渡:从仔猪料到育肥料需5天过渡(每日替换20%)。
基础配方参考
妊娠母猪:玉米55%+豆粕15%+麸皮25%+预混料5%
育肥猪:玉米60%+豆粕18%+麦麸15%+鱼粉5%+食盐0.3%+骨粉1.7%
青饲料利用
每日添加红薯藤、菊苣等青饲料(占日粮20%),可降低饲料成本。
注意:怀孕母猪产前1周停喂青饲料防流产。
饲喂禁忌
禁止饲喂发霉玉米(黄曲霉毒素超标)、未煮熟的豆类(含抗营养因子)。
温度调节
不同阶段需求:
哺乳仔猪:32-28℃(每周降2℃)
育肥猪:18-22℃
简易保温法:冬季用塑料布封闭猪舍北侧,地面铺15cm厚干稻草。
通风除湿
每日至少通风2次(避开早晚低温时段),湿度超过75%时撒生石灰吸潮。
清洁消毒
每周用生石灰水(20%浓度)泼洒地面,食槽每天清洗1次。
疫苗免疫程序
猪瘟:25日龄首免,60日龄二免
口蹄疫:45日龄首免,3个月后加强
伪狂犬:母猪产前30天免疫,仔猪7日龄滴鼻
常见病识别
猪丹毒:皮肤菱形红斑,高烧41℃→注射青霉素
仔猪黄痢:3日龄内水样腹泻→口服庆大霉素
寄生虫病:消瘦、毛糙→定期驱虫(伊维菌素每公斤0.3mg)
病死猪处理
深埋时撒生石灰(厚度≥2cm),埋深>1.5米,远离水源。
母猪发情判断
静立反应:按压背部站立不动,阴户红肿消退出现皱褶时配种最佳。
配种时机:初产母猪发情后36小时,经产母猪24小时。
接产准备
产前3日用0.1%高锰酸钾清洗母猪乳房与外阴。
准备碘酒(断脐消毒)、毛巾(擦黏液)、保温箱(预热至35℃)。
哺乳期管理
产后3天喂麸皮盐水汤(麸皮500g+盐25g+温水5L)促进排恶露。
每日按摩母猪乳房2次,提高泌乳量。
自配饲料
利用本地原料(如豆腐渣、酒糟)替代部分精料,注意:酒糟用量不超过日粮20%。
发酵床养殖
垫料配方:锯末50%+稻壳30%+菌种20%,厚度80cm,可3年更换1次。
种养结合
猪粪堆肥(覆盖薄膜发酵30天)后用于菜地,减少化肥使用。
传统养猪重在观察与经验积累,需每日巡查猪群状态,及时调整管理措施。掌握猪的生理需求,通过合理分群、科学配料、严格防疫,即使不依赖高端设备,也能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