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猪场预防常见疾病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,涵盖生物安全、疫苗接种、饲养管理、环境控制等多个方面。以下为具体预防策略:
场区隔离
猪场选址远离居民区、交通干道和其他养殖场,设立围墙和消毒池。
划分清洁区、污染区,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。
人员与车辆管控
员工进入生产区需洗澡、更换专用工作服和鞋靴,禁止随意串舍。
外来车辆(如饲料车、运猪车)需彻底消毒,禁止进入核心生产区。
引种检疫
新引进种猪需隔离观察30天,确认无疫病后混群。
定期检测猪群病原(如非洲猪瘟病毒、蓝耳病病毒等)。
灭鼠防鸟
定期灭鼠、灭蚊蝇,防止鸟类进入猪舍(传播寄生虫或病毒)。
制定免疫程序
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,制定针对性免疫计划(如猪瘟、口蹄疫、圆环病毒、伪狂犬病等)。
重点疫苗示例:
母猪:细小病毒疫苗、乙脑疫苗;
仔猪:猪瘟弱毒苗、支原体疫苗;
育肥猪:口蹄疫疫苗。
规范操作
使用正规厂家疫苗,确保冷链运输和储存(2-8℃)。
注射时一猪一针头,避免交叉感染,记录接种时间和剂量。
营养与饲料安全
提供全价饲料,保证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均衡,避免霉变饲料(黄曲霉毒素危害大)。
定期清洗料槽和水线,防止细菌滋生。
分群与密度控制
按日龄、体重分群,减少争斗应激。
保育猪密度建议:0.3-0.4㎡/头;育肥猪:1-1.2㎡/头。
减少应激
避免突然换料、温度骤变或噪音干扰。
转群、断奶时添加维生素C或电解质缓解应激。
栏舍清洁
每日清理粪便,每周2-3次带猪消毒(可用碘制剂、过硫酸氢钾等)。
全进全出制:每批猪出栏后彻底清洗、空栏消毒(火焰喷枪+熏蒸)。
温湿度与通风
保育舍温度:28-30℃(仔猪),育肥舍:18-22℃;湿度控制在60-70%。
安装风机或排气扇,降低氨气浓度,避免呼吸道疾病。
日常巡查
观察猪群精神状态、采食量、粪便(腹泻、血便)、呼吸(咳嗽、喘气)等异常。
定期抽检猪群抗体水平,评估免疫效果。
快速响应
发现病猪立即隔离,死猪无害化处理(深埋或焚烧),避免扩散。
疑似传染病时,采样送检并暂停猪只流动。
阶段性预防
断奶期:在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或替米考星,预防链球菌、副猪嗜血杆菌。
呼吸道高发季节:使用氟苯尼考或多西环素防控支原体肺炎。
驱虫计划
每年2次全场驱虫(伊维菌素+芬苯达唑),控制蛔虫、疥螨等寄生虫。
建立养殖档案,记录免疫、用药、发病及处理措施,定期分析问题根源,优化防控方案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显著降低猪群发病风险,提高养殖效益。核心原则是“预防为主,治疗为辅”,同时注重细节管理和持续改进。